|

楼主 |
发表于 2021-6-24 0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宋金山 于 2021-6-24 05:55 编辑
重看进口译制片
-央视电影频道办件好事,安排连续每晚重播40部进口译制片。兴致冲冲地看了4天,日本的【追捕】,法国的【佐罗】,英国的【尼罗河上的惨案】,还有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后面还有长长的一大串名单,都是当年百看不厌的片名。
其中很大部分是在70年代引进的。那时我们还在边疆的连队里,每逢团部或是营部的放映员,晚上到连队放映露天电影,奔走相告,倾家出动。都忘记一天甚至半个多月的劳累,吃饭扒拉两口,女孩子精心打扮几下,匆匆地赶到操场或是场院,占据有利地势。临时拉起来的银幕四周,密密匝匝地或站或坐或蹲地布满了人。人影骚动,人声噪杂,仿佛过一个不寻常的夜晚。一旦放映机转动起来,都是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生怕漏掉每一个细节,每一段对话,每一个镜头。
那时连队的文化生活单调枯燥。除了8个样板戏的影片之外,汲取不到任何其他的养分。自从有了苏联,朝鲜,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影片后,文化生活有了松动。陆续又看到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等等西方国家的电影后,精神层面才有了震动,甚至是震撼。好像唯一没有引进好莱坞最高水平的美国影片。看进口译制片,是精神大餐,是文化盛宴。 精美的镜头,挥之不去。奇异的情节,深入骨髓。充满新鲜感的台词,口口相传。到70年代中后期,许多过耳不忘的剧中台词,甚至取代风靡一时的伟人语录,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口头语。也打破青年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丰富不少知青的情感生活。其中还有一个重大收获,知晓了乔榛,童自荣,邱岳峰,丁建华,刘广宁,等等语言艺术传播大师。模仿他们和她们的惟妙惟肖的口吻,引以为趣。
这次重看这些译制片,仍然心绪波动。高仓健,阿兰-德龙,彼得-保罗,“瓦尔特”,等等,当年的荧屏形象,还是那么潇洒俊郎,英气逼人。一举一动,挥洒自如。冲击力和感染力,不减当初。追捕受陷害的检察官,伸张正义的化妆总督,推理破案的游轮上,游击队员们英雄的群体——这些主题和情节,还是禁不住为之击节叫好,称奇赞叹。包括每部剧中的配角和反派人物,都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功力不凡。
“唐塔跳下去,昭仓跳下去——”,“我是正当防卫”,“欢迎光临,不胜荣幸”,“鹿死谁手,未见分晓”,“大地在颤抖,空气在燃烧”,等等,当初启蒙了我对词汇的想象力,开始储存和积累。这些耳熟能详的台词,陪伴我们几十年。至今,还萦绕在耳,熟记于心。要知道,70年代距今已经半个世纪,当年的功勋演员们,功勋编剧们,功勋导演们,给世界的电影长廊,留下深刻的印记和浓重色彩。至今仍不失为教科书,不失为长卷画廊,不失为经典。
用今天的审美观点看,经典影片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情节上有不合理的纰漏,表演上有不尽人意的瑕疵,制作上有不完善的缺憾。色彩,音乐,场景都有不精致的地方。几十年,影视技术突飞猛进,不在一个层次上。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苛求那个年代。
后面还有【巴黎圣母院】,【叶塞尼亚】,【红与黑】,【基督山伯爵】,【多瑙河之波】,【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等世界名著和珍品。打开尘封的记忆,重温经典影像,陪伴我们度过2018年的年末,无疑是个幸事,是个乐事。
2018,11,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