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年华
❤❤❤  祝海内外的知青兄弟姐妹们阖家欢乐,幸福安康!   让我们共同携手走在金色年代,让人生的第二春更加灿烂辉煌! ❤❤❤
查看: 12077|回复: 5

短评【人民的名义】(5则)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0
发表于 2018-1-20 09: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宋金山 于 2021-6-24 05:58 编辑

短评【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名义】是金牌剧作家周梅森的又一篇力作。10年前,周梅森的【绝对权力】,【至高利益】等政治反腐的作品,引起了观众的关注。今天,【人民的名义】更是切中时弊,引起人们的热议。本来想等该剧播完后,再写观感。近日要上乳山,等不及了。碰巧,今晚初三2班聚会,碰撞了各自的看法。忍不住,先写一篇短评,一吐为快。
该剧成功之处,用锋利的解剖刀剖析官场和仕途的面面观。从省委书记到市级的当政者,他们奋斗升官的足迹和轨迹,清晰可见。正面人物沙瑞金,田国富,易学习,李达康,王大路等等,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脸谱化,设计的所有的人物台词有含金量。反面人物高育良俩口子,祁同伟,赵瑞龙,高小琴,程度,等等,都有骨头有肉,有鼻子有眼。近30年的现实政治生态中,都能找到原型。由于有坚实的剧本基础,扮演这些人物的这些老戏骨们,对剧中人物拿捏得准确到位,二度创作淋漓尽致。呈现了鲜明的舞台印象和角色,这是引发全国高收视率的根本原因。
有几位同学,对热播这样的电视剧有担忧。老百姓看了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会不会对执政党有负面影响?我以为,这部电视剧不仅仅是老百姓看,更重要的是给各级党政干部看。是19大以前的一次形象的党课,一次形象的警钟。走仕途不是那么简单的,是要千锤百炼的。打“老虎”,打“苍蝇”,更不是轻而易举的,是要反复较量的。对那些懒政怠政的权贵们,更是打了一针强心剂。占着位子不作为,贻害无穷。

  该剧由于抻到50集之多,也有许多败笔。比如,对三代检察长的刻划,尽管亮色不少,但笔墨不透彻。对国营大厂“大凤”厂的描述,有许多失真之处。郑乾这组人物,有些不搭调。说明主创人员们,还没有体验到生活中的这些方面。瑕不掩瑜,【人民的名义】不失为一部力作。假若能压缩到30集的容量,会是一部经典之作。

             2017,4,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21-6-24 05: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李雪健喝彩

    北京电视台在黄金时段,继播映了热播剧【芈月传】之后,又隆重推出【少帅】这部大戏。刚到33集,我就禁不住要为老艺术家李雪健的精彩,击掌叫好,鼓掌喝彩。
    李雪健自90年代初,在轰动一时,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中,成功地饰演宋大成的角色后,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了中国电影演员业内承前启后的人物之一。20多年来,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银幕形象。重要的比如鸿篇巨制的【水浒】中的宋江,弘扬正气的【焦裕禄】中的主人公等等。他的表演到位,对人物的拿捏无可挑剔。然而,由于编剧的水平局限,塑造的人物都不够丰满,有许多的遗憾之处。
    没想到李雪健年过70岁高龄了,幸运地接到了【少帅】这个好剧本,饰演近代史上名声显赫的旧军阀张作霖。在表演上这是个很容易脸谱化,很容易俗气的银幕人物。剧本写得好是个前提,李雪健的二度创作更是炉火纯青。把张作霖这样的旧军阀演绎得活灵活现,鲜活得如同人物再世一般。那种狂妄自大,贪婪狡诈,而又城府极深,江湖手段娴熟的人物性格,表演得淋漓尽致。体型枯瘦,表情猥琐,出口不逊。但每句台词语气都符合特定人物的身份。庸俗而又深邃,不堪入耳却又深入骨髓。每个镜头都令人难忘。表演的人物是匪气十足,表演的风格确是霸气十足。由此,增添了该剧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演员饰演的角色,形似并不难。出神入化,放马由缰,才是艺术家的本事。其他的配角,如老叔张作相,幕僚杨宇霆,教官郭松龄,马匪出身的汤玉麟,张宗昌等等这些人物,以前在近代史教科书上知道的一知半解,一带而过,电视剧中都有了形象上的认知。真的是好过瘾。至于靠【雪豹】一举成名的文章饰演的张学良,不声不响却又当红一时的宋佳饰演的于凤至,还有生面孔饰演的五妈,喜顺,冯庸等等,都有上佳的表演,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这是一部极为成功绝不雷同的电视剧。编剧身手不凡,导演身手不凡,为艺术家和演员们提供了丰盛的大餐,为中国电视剧画廊上贡献了一部不同凡响的经典大戏。
      为李雪健喝彩,为这样的老艺术家鼓掌。
                                                   2016,1,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21-6-24 05: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宋金山 于 2021-6-24 05:32 编辑

我观【大秧歌】

    天津卫视总算播完了长达80集的电视连续剧【大秧歌】。该剧是在山东省乳山的邻县海阳市拍摄的。我刚从那里回津,那山那海滩那农舍,格外熟悉和亲切。依依不舍,恋恋不忘。因此我被吸引了,从剧情开头一直看到结尾,几乎一集没错过。
    导演郭靖宇,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热门剧的导演。代表作有【铁梨花】、【红娘子】、【打狗棍】、【勇敢的心】等等。几乎都是在抗日的背景下,展开的颇有地方特色的故事。同所有的抗日电视剧一样,几乎没有章法,随心所欲,张嘴就来。镜头就像那戏里的机关枪一样,乱突突一气。云山雾罩,不明就里。但,收视率很高,大家都很爱看,人为炒作成了成为热播剧。
   【大秧歌】是导演自编自导的,沿袭了同样的风格和手法。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经不住推敲,故事情节匪夷所思,粗制滥造。然而,却不得不佩服导演的高明之处,能牵着你的眼睛,一集一集地看下去,直到大结局,才松了一口气,才算罢了。
    剧中的吴姓和赵姓两大家族,在虎头湾演绎了几百年的争斗。海神庙和大秧歌是不可或缺的舞台和文化背景。主人公海猫牵出了吴若云和赵香月的一段悲情。一个要临刑拜堂,一个要当未亡人。一个红衣打扮,一个白衣素服,,对衬强烈。吴天旺追着吴若云,赵大橹不舍赵香月,各有各的路数和命运。吴乾坤和赵洪胜两位族长大老爷,各有一群谋士帮凶,各有一套谋略和做派。还有赵大橹的娘和老斧头,海盗黑鲨和竹叶青,肖老道和秧歌疯子等等,当然,还要有八路军的首长和王大壮,日军的藤田、麻生和三浦等等。于是就演绎出一段段给人感官刺激很强烈的效果。悲其所悲,泣其所泣。
   不得不佩服编剧的设计能力,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更佩服导演的捕捉能力,每个镜头都做足了功课。更让人佩服的是身临其境的演员们,抖擞精神,身心投入。杨志刚和张少华带有舞台腔的声嘶力竭的表演,竟然也成了表演特色。不能诋毁的是德高望重的王奎荣和王绘春,拿出了百分之百的力气。其他配角们,各个不辱使命,各个出彩。【大秧歌】成功在表演上,是每个角色的竭尽全力,凑成了热播的一台大戏。
    现在文艺作品要求两条,一是文学性,二是观赏性。文学性不足,观赏性过之犹不及,是电视节目的普遍现象。也是编剧导演们文学功力不足,而不得不在观赏性上,事倍功半般地大手笔地泼洒一番了。哪怕搞笑哪怕出丑哪怕破绽百出,也在所不惜。
    尽管如此,我还是爱看【大秧歌】。它仿佛像一个能播撒神聊的高手,冲淡了这一个来月的寂寞,多多少少地排解了挥之不去的雾霾的阴沉。再有,它是在邻县海阳市拍摄的,我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    2015,1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21-6-24 05: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遥远的婚约】

    看了梁晓声的【知青】影视剧,觉得远不及高满堂的【北风吹】。自认为知青题材的影视剧,恐怕是山穷水尽,没有看头了。一位荒友推荐,说同是知青题材的【遥远的婚约】,蛮有味道,不妨一阅。好在该剧只有37集,央视8频道每晚连播4集,很快就看完了。
    第一感觉,知青题材远没有穷尽,还大有文章,大有潜力,“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一个不起眼的“靠山屯”,也能编织出这样如梦如幻,如歌如泣的故事。有限的十来个插队知青,编织出如此复杂的四五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他们和她们的下一代,仍然延续着知青情结。剧情看进去了,不禁心绪起伏,不尽渭然叹息。
    这样的效果,得益于剧本的文学性很强,镜头很精致,演员的扮相和表演很是到位。设计的几位主人公很独特,性格特征很鲜明,矛盾冲突很新颖。也许,再过一段时日的磨砺,还会涌现出更有新意,更有涵义,更加犀利的知青题材的影视剧。知青题材,毕竟涵盖了一个时代。论时间长度,仅在农村的10来年,比抗战的8年和解放战争的3年。还有,回城后至今30多年,比解放后至文革的17年,跨度都要长。全国3700万的知青,遍及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处穷乡僻壤,该有多少的主人公和故事。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会有像【今夜有暴风雪】那样的旷世之作,出现在我们的有生之年。
   【遥远的婚约】题目就带有诗情画意。而且是不折不扣的婉约色彩,是传统上的悲喜剧。剧情的尾声仍是圆满的大结局。历经30多年的波折,主人公如愿以偿。所有人都痛改前非,消除隔阂,回归到传统的道德规范上来。这样处理,吻合了观众的欣赏定势和审美诉求。这是编创人员的高明之处。
    然而,高明之处也有创作上的硬伤,消弱了作品的力度和深度。
    且不说在农村知青谈恋爱的细节,就说回城后组成家庭以后,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离奇的情节?知青家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稳定,离婚率极低。患难情境中一路走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飞黄腾达也好,穷困潦倒也罢,基本上都是从一而终,不做非分之想。患难夫妻老来伴,深深地根植于这一代人的心田中。当然,也有悲欢离合;那都是地地道道的悲情剧。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是不真切的。
    尽管这样,【遥远的婚约】还是值得欣赏的。家境也好,升迁也好,子女也好,该剧揉进了许多理想化的情愫,会给我们某些像是雨过天晴这样愉悦的因素。
         2016,4,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21-6-24 0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宋金山 于 2021-6-24 05:55 编辑

重看进口译制片

-央视电影频道办件好事,安排连续每晚重播40部进口译制片。兴致冲冲地看了4天,日本的【追捕】,法国的【佐罗】,英国的【尼罗河上的惨案】,还有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后面还有长长的一大串名单,都是当年百看不厌的片名。
其中很大部分是在70年代引进的。那时我们还在边疆的连队里,每逢团部或是营部的放映员,晚上到连队放映露天电影,奔走相告,倾家出动。都忘记一天甚至半个多月的劳累,吃饭扒拉两口,女孩子精心打扮几下,匆匆地赶到操场或是场院,占据有利地势。临时拉起来的银幕四周,密密匝匝地或站或坐或蹲地布满了人。人影骚动,人声噪杂,仿佛过一个不寻常的夜晚。一旦放映机转动起来,都是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生怕漏掉每一个细节,每一段对话,每一个镜头。
那时连队的文化生活单调枯燥。除了8个样板戏的影片之外,汲取不到任何其他的养分。自从有了苏联,朝鲜,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影片后,文化生活有了松动。陆续又看到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等等西方国家的电影后,精神层面才有了震动,甚至是震撼。好像唯一没有引进好莱坞最高水平的美国影片。看进口译制片,是精神大餐,是文化盛宴。
精美的镜头,挥之不去。奇异的情节,深入骨髓。充满新鲜感的台词,口口相传。到70年代中后期,许多过耳不忘的剧中台词,甚至取代风靡一时的伟人语录,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口头语。也打破青年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丰富不少知青的情感生活。其中还有一个重大收获,知晓了乔榛,童自荣,邱岳峰,丁建华,刘广宁,等等语言艺术传播大师。模仿他们和她们的惟妙惟肖的口吻,引以为趣。

这次重看这些译制片,仍然心绪波动。高仓健,阿兰-德龙,彼得-保罗,“瓦尔特”,等等,当年的荧屏形象,还是那么潇洒俊郎,英气逼人。一举一动,挥洒自如。冲击力和感染力,不减当初。追捕受陷害的检察官,伸张正义的化妆总督,推理破案的游轮上,游击队员们英雄的群体——这些主题和情节,还是禁不住为之击节叫好,称奇赞叹。包括每部剧中的配角和反派人物,都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功力不凡。   
“唐塔跳下去,昭仓跳下去——”,“我是正当防卫”,“欢迎光临,不胜荣幸”,“鹿死谁手,未见分晓”,“大地在颤抖,空气在燃烧”,等等,当初启蒙了我对词汇的想象力,开始储存和积累。这些耳熟能详的台词,陪伴我们几十年。至今,还萦绕在耳,熟记于心。要知道,70年代距今已经半个世纪,当年的功勋演员们,功勋编剧们,功勋导演们,给世界的电影长廊,留下深刻的印记和浓重色彩。至今仍不失为教科书,不失为长卷画廊,不失为经典。      
用今天的审美观点看,经典影片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情节上有不合理的纰漏,表演上有不尽人意的瑕疵,制作上有不完善的缺憾。色彩,音乐,场景都有不精致的地方。几十年,影视技术突飞猛进,不在一个层次上。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苛求那个年代。
后面还有【巴黎圣母院】,【叶塞尼亚】,【红与黑】,【基督山伯爵】,【多瑙河之波】,【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等世界名著和珍品。打开尘封的记忆,重温经典影像,陪伴我们度过2018年的年末,无疑是个幸事,是个乐事。

2018,11,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21-6-24 05: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宋金山 于 2021-6-24 05:54 编辑


三言两语   
         
历史宫廷剧【甄嬛传】播出有三四年了,至今还有地方电视台滚动播出。说明该剧自有过人之处,高超之处。人们百看不厌,应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电视剧精品。 由此引发了这两年历史宫廷剧的热播期。【芈月传】、【琅琊榜】、【女医明妃传】等等,粉墨登场,纷纷亮相。场面越来宏大,制作越来越精致,镜头越来越讲究。当红的一线演员,各显所能。二线演员也有了“一炮打响”的机会。因为,这样的电视剧收视率很高。电视台插播的广告收益相当可观。
只是,剧情却是越来越离奇,越来越离谱,越来越荒诞。剧中的女一号或是男一号,都是大难不死,都有一身硬功夫。皇后或皇妃的贴身丫鬟,都成了智囊庫。皇帝跟前的太监,都是举足轻重,甚而扭转乾坤的智多星。众多的配角们,被编剧或导演们任意摆布,活似泥胎木偶一般。特别是台词,活生生是现代语言的套用和翻版,令人哭笑不得,忍俊不禁。长达七八十集的剧情,俗不可耐,苍白乏力。很难说有什么艺术感染力,更提不到有什么艺术价值。白白地糟蹋了数目不菲的真金白银,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资源。
【甄嬛传】是部力作,是真品;后面的跟风之作,效仿之作,都成了赝品。艺术创作来不得捷径。
                                          
                                                                           

2016,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