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宋金山 于 2021-6-24 06:46 编辑
查哈阳情思 查哈阳农场地处大兴安岭东麓的嫩江平原上。1939年,日本侵略者曾在这里驱迫十几万中国劳工,修筑了工程浩大的水利设施;1947年,嫩江省人民政府又在这片日伪遗弃的废墟上,创建了全国机械化力量最强的农场。 我在查哈阳农场这片黑土地生活了十年。那是在六十年代末,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城市的上万名知青,奔赴这片黑土地。屯垦戍边,反帝反修,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返城之后的二十余年中,我又两次回访这片故土,在天津市为它遭受洪灾筹办了募捐活动。每当回想起来,依旧情思不断 1992年8月,我和哈尔滨知青宋绍林、汤进相,还有当地同龄人葛玉,踏上了重返第二故乡的路途。 途经齐齐哈尔市,在嫩江农管局见到了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十团的副参谋长刘德明、后勤处副处长韩树义、股长于广福等领导、还见到了丁德重、杨守山、唐建忠、张亦农、范义民等20多位战友。谈起当年五十团的发展历程,聊起当年亲密无间的友情,无不为之动容。离开查哈阳农场十几年了,多少经历和故事,仿佛就在昨天。这次照了许多合影,都珍藏在我的相册中。 驱车到了查哈阳农场后,这里的变化令我大吃一惊。当年造纸厂的乳品车间变成了现代化乳品厂,还有日处理甜菜700吨,员工上千人的新型糖厂,及耸立道路两旁的五六层高的职工住宅。身临其境,感受到农场变化是明显的,发展是迅速的。负责接待的场宣传部部长毕忠臣,为我们四人精心安排了食宿和活动日程。 翌日,农场领导在乳品厂与我们回访知青举行了座谈会,方方面面介绍了查哈阳农场在九十年代初制定的“鸟型工程”(意寓水稻为鸟头,其他种植业为鸟身,养牛和乳制品为一翼,甜菜和制糖业为一翼)。阐述了大力发展水稻产业的深远意义,也客观地讲述了存在的实际困难。出席座谈会的有以场党委副书记卢林兴为首的十几名农场干部,还有毕忠臣、李士新(乳品厂党总支书记)、张汉候(资金办主任)、吕清廉(劳资科科长)、王明路(公安分局股长)、王德明(组织部副部长)等。大都是原五十团的老同志。从他们的谈吐中,给我们最强烈的感觉,是查哈阳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给我们最深刻的感染,是他们真诚地盼望老知青们,为第二故乡继续做出贡献。 其后,我们下到分场及生产队看望了当年一起工作、生活的老职工们。在海洋分场、丰收分场,特别是在海洋分场五队,当年称我们为“新战友”、我们称之“贫下中农”的老职工见面了。彼此热泪盈眶,心潮澎湃。面对一张张熟悉却满头白发的笑脸,站在当年的宿舍、食堂、车库及一片片整齐的耕地面前,多少往事涌上心头,多少情景又呈现眼前。啊,这就是我们生活战斗整整十年的第二故乡! 我们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当年的歌:“新缮的房,雪白的墙,屋里挂着毛主席的像。贫下中农热爱您,心中生起了红太阳。我们欢呼,我们歌唱,歌唱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回到天津后,我把回访查哈阳的录像重新编辑,配上解说和音乐,形成一部专辑。 二 1998年上半年,听说查哈阳农场即将举办建场五十周年和知青上山下乡三十周年的大庆活动。后来,农场副场长翟慎龙和人武部部长武永久专程来天津送来请柬。我负责原五十团的知青代表人选。刚圈定名单,8月上旬传来了嫩江突然暴发百年不遇洪水的消息。赶紧打电话联系,知道查哈阳交通断绝,损失惨重,是重灾地区。 一场盼望以久的盛会被无情的洪水冲走了。但对我们来说,上山下乡三十周年是个特别的日子,什么日子也不能代替;查哈阳是个特定的地方,什么地点也不可取代。怎么办?我与67团的乔洪起、55团的阎志海、50团的翟国庆等,一起商量之后,决定在天津为查哈阳遭受洪灾而筹办一次募捐活动。以这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上山下乡三十周年。 为此,大家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地点选在天津市旅游职专学校的操场上,托人和校方谈妥;到民政局办理批准文件;到和平区公安局申请相关手续;到司法局请来两位公证员;到天津有线电视台搬来采访记者;花四千元在《天津今晚报》刊登通知广告;按规定请来民警维持现场秩序。这些道繁杂工作办完了,最后又特邀了两位查哈阳农场代表,负责知青工作的武永久部长和农场团委书记小朱。 1998年9月17日,阳光灿烂。会场悬挂着“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天津知青挂念查哈阳;十年蹉跎屯垦戍边,三十年爱心献给第二故乡”,长达三十米长的大字标语。准备了捐款箱。还有二十米长的横幅,用于与会者的捐款和签名。正源广告公司职员及正源广告学校五十名学生,分别承担大会工作人员和礼仪事务。 上午10时许,会场上已经聚集了三百多名当年的兵团战士。除了原在50团、55团、67团的以外,还来了不少其他团的天津知青战友。当年原为十八、九岁的男女知青,如今都是五十上下的人了。其中少部分继续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或是自己干一番事业,大部分已退休或下岗在家。熟脸相认,笑脸相迎。泪眼都模糊了。这一代人跟着共和国的国策走了一辈子,岁月蹉跎,饱经沧桑。一时间百感交集。心绪万千,简直难以用笔墨描述。 我赶紧操起话筒,宣布大会开始。当我说到“兵团战友们,真的好想你”时,全场鸦雀无声。接着,武永久部长代表查哈阳农场致辞,各团知青的代表一一作了发言。 大家开始捐款。好象是约定,每人都最少捐了一百元。退休或下岗的老知青,大多平时省吃俭用,家里的积蓄几乎都给了上中学或上大学的子女。更有一些家境拮据的,生活十分困难。但没有人犹豫,一个个郑重地奉献出一百元、二百元、三百元------大家一共捐款达三万多元。原55团1营上海知青许育才,还代表天津泰达公司捐送了价值三万元的棉衣。 横幅上签满了笔体各异的名字。武永久和小朱分发了查哈阳纪念章,很快戴在了每个人的胸前。最后进行合影。三个团的知青们分别照了集体照。然后大家又按连队、学校的形式,开始轮着照相、摄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尔后,有的接受记者采访,有的谈昔论今,还有的相拥而泣。现场的气氛浓烈极了。 事后,天津市有线电视台播放了新闻。查哈阳农场电视台也连续七天播出了视频,捐款捐物的举动,获得各界的赞许和好评。 三 2000年6月中旬,我们天津一中八位老三届毕业生,关晨平、林大力(石家庄工作)、谭祝捷、张连和(保定)、王小勇(秦皇岛)、王肖山(沧州)、刘明原和我(天津),相约在北京集合,组成了天津一中回访查哈阳农场代表团。团长为关晨平,秘书长是我。 多少年来,回访第二故乡的愿望一直萦绕在大家心头。终于有时间相伴在一起重返查哈阳,每个人都喜形于色。乘坐火车抵达齐齐哈尔市。一下火车,就见于文国、毕忠臣两位副场长等数人专程前来迎接我们。到了查哈阳农场,又有专职人员安排了我们的活动日程。以后几天,我们去了太平湖水库、渠首、海洋分场、丰收分场等处,还参观了改制后的乳品厂和糖厂。于、毕两位副场长陪伴全过程。 我和关晨平在海洋分场拜访了当年的50团1营1连指导员赵文才、4连连长齐文江、6连指导员徐德山、7连指导员张焕叔和2营9连连长周振华、团农建连连长赵志广等。当年的指导员和连长是贫下中农的代表人物。我们知青接受再教育,实际上大半是通过他们实现的。回想当年1营5连连长孙贵,更是一个突出人物,可惜已经去世了。他们虽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农业生产驾驭能力和对政治的洞察力、适应力,至今仍令我们叹服。像我这样被提拔为连级干部的知青,有许多经验才干,都是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刻骨铭心,一生受用。只可惜,找不到5连指导员梁廷玉。梁指导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又提拔我当了连长,我终身不能忘记他。 此行最深刻的感觉,就是现任的分场场长们都年轻化了,均在四十岁左右。我们在兵团时,他们才七八岁,对老知青依稀有个印象。如今,他们都已成为农场的中间力量,谈吐中带着北大荒人的气质,而且不乏真知灼见。比他们的长辈,似乎多了一分机敏和心计。从中使我们感悟到:虽然大批知青离开了,但查哈阳人并不滞后。从他们具有活力的新一代人来看,肯定会有不错的未来。 离开查哈阳时,于、毕俩位副场长率众送我们一行,到农场和甘南县交界地。临别时送给我们60多公斤“小烧”,说这酒最能勾人魂魄,惹人思念。 随后,我们到农垦总局齐齐哈尔分局,新来的党委书记杨喻晓,特意召集了原50团的领导同我们见面。来了王海祥、高振民俩位副团长,刘德明、周仁有俩位副参谋长,政治处赵鸿业副主任和赵德林、关文科、于广福三位股长,还来了政治处的王喜富、祝彦成及天津一中老同学范义民等。他们见到我们,也是喜出望外的模样。当年这些现役军人和地方干部,带领知识青年,干出多少轰轰烈烈的业绩。现在他们虽已退休,但生活、身体还都不错,我们甚感欣慰。大家欢聚一堂。喝酒,合影,互留电话。最后,依依不舍地道别。 尔后,我们又到哈尔滨,与当年的知青战友们欢聚了三天才返津。 有诗为证: 诺敏江边稻花香 太平湖畔翻麦浪 金边金星闪金光 新立海洋丰收忙 万发之地添吉祥 幸福之路查哈阳 2000年9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