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年华
❤❤❤  祝海内外的知青兄弟姐妹们阖家欢乐,幸福安康!   让我们共同携手走在金色年代,让人生的第二春更加灿烂辉煌! ❤❤❤
查看: 13155|回复: 7

尊严之我见(8则)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0
发表于 2018-1-12 16: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宋金山 于 2021-6-24 08:00 编辑

     尊严之我见

“尊严”两字,是国家上任总理温家宝,记不清是在哪年哪个场合,面对全国公众郑重地承诺:让中国各个层面的老百姓,有尊严地生活着。一下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期待。
在文革前后,老百姓都不知“人权”为何物?只知道阶级和阶级斗争。改革开放期间,中国逐步地融入国际社会,人权才慢慢地唤起了人们的本能意识。90年代后,中国政府经常对国际社会发表关于人权的白皮书。这是国家对外交往的需要,是对外开放的需要。人们也逐步地清晰了人权的现实意义。
国家进步到这一步,才会涉及到尊严的范畴。国家的尊严,不用我们探讨。个人的尊严,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尊严是个神圣的命题和字眼。和狭义的所谓的面子,虚荣心,还有所谓的体面等等,是两回事。不可同日而语。
尊严是一个人的生命的脊梁骨,是精神世界的支撑,是物质生活的基石。高官厚禄者,未必有尊严。许多贪官落马,哪有尊严可言?即使漏网者,都是惶惶不可终日,胆战心惊,心有余悸。大款大腕们,也未必都有相应的对称的尊严。近年来曝光了许多明星精神空虚,铤而走险,沦陷为吸毒者。大款们尽管风光无限,锦衣玉食,但排解不开家族式的内讧和内乱。甚至遭到了牢狱之灾,血光之灾。灭顶之灾。让人唏嘘不已,侧目而视。
普通的老百姓,大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有尊严地,生活在自己的生活层面上。精神世界达观,不愁衣食之忧。观察我们身边的许多人,都是这样有尊严地日复一日地舒心地生活着。所以,一个人一个活法,一个家一个过法。不要强求什么,也不要奢望什么。给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定好位,站好岗。足以称的起自己已经有了,无形中的从容的富足的尊严;有形中的有角有棱的尊严。   
眼下,我们面对的不容忽视的话题,倒不是活着要有什么样的尊严,反而是如何能够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有人反感,不愿提及。我认为,唯物主义也好,唯心主义也好,信奉那个宗教也罢,早晚也要面对这个问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规律的必然。
人到老年,对各种疾患防不胜防,会措手不及。病来如山倒,祛病似抽丝。尤其是重症和绝症,一旦缠身,犹如上刀山,过火海;犹如打入十八层地狱一般。这时,一般人顾不上“尊严”两个字了,往往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信条。苦苦挣扎,难以逃身。耗人耗神,耗尽了人力物力财力。自己呢,痛苦万状,惨不忍睹。有的瘫痪在床,度日如年。有的不能自理,寸步难迈。有的滴水难进,饥渴难忍。一句话,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处在疼痛的生理极限上,真的是生不如死。这样的情形,恐怕大多数人都见到过。我们的双亲,我们的兄弟姊妹,我们的亲朋好友。我们的心情呢,心如刀割,柔肠寸断。
这般情形,与“尊严”有何相干?
一位老者,年逾80岁。经过一番曲折和折腾后,方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于是,主动停止用药。对几位子女,交代了所有还能想到的后事。在病榻上,声息微弱地宣布:自即时起,停止进食。父命不敢违。几位子女通宵达旦,轮番伺候,用棉花球润润老爹的嘴唇。只要有一丝机会,就喂汤喂水。子女们泪流满面,老爷子纹丝不动。除了疼痛难忍时,老人还有些动静。但,再也不睁眼,不再看周边一眼。硬是支撑了十来天,悄然地安然地坦然地驾鹤西去了。之后多少年,子女们的心情就没有平复过。但,毎及念起这段往事,子女们都是面带敬色,肃然起敬。就像流传了几千年的“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一样,赢得了人们发自心灵深处的敬仰。这,能说与尊严没有关系吗?
我的母亲72岁时病逝的过程,我在【戏风逗雪】的第一章节里,有细致的描述。恕不累述了。20几年过去,母亲慈祥而又坚韧,且又安详的面容,时常让我自责不已;却又钦敬不已。我母亲巍峨高耸的形象,让我知道了尊严两个字的份量。儿辈人乃至孙辈人,远不能及也。
        

尊严有许多解释,有若干个答案。能够尊严地活着,固然重要;进一步,能够修炼到有尊严地离去,更加重要。那天,几位学兄就论及到,各门宗教,不胜枚举。归根到底,都是研究面对死亡的学问。到了“奔七”的年纪,应该涉猎这门领域了。应该棒头一喝,有所顿悟。应该做点功课,有点心理准备。
    越扯越远了,有些跑题了。谢谢邢培恩提出这个命题,引申开去,勾起了我的浮想联翩。
      
2015,1,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21-6-24 07: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宋金山 于 2021-6-24 07:16 编辑

也说良心

“手拍胸口想一想,良心何在?”
这是经典的一句台词,曾经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口。无数的人都离不开这句台词,无数次地扪心自问。
良心,这个词的范畴太大了,以至于每个人都躲不开。每个人的一辈子都绕不开。
谁都可以用良心质问和指责任何人,是一把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利剑。谁都可以在任何时候,用良心来检点和反省自己,是一把屡试不爽无比灵验的尺子。
良心是一个中性词。比羞耻心,要高一个档次。比善良心,低一个层次。因此,放之四海皆可用。贪官们的悔罪书都都离不开这个词。声泪俱下,言之凿凿。大款们成天绕在这个词上,今天赚的钱,可是取之有道?芸芸众生也时不时地在问自己,那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还算稳妥?
良心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每一部抗日热剧中,都有"你的良心,大大地坏了”的镜头。每一部武侠大片中,都有“欺师灭祖,良心泯灭”的剧情。甚而每一个家庭,遇到大大小小的矛盾时,都会怒目而视,“你还有没有良心?”谁对谁,都用的上。
良心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标准答案。一个人一个衡量的尺度。全凭各自的评判价值和价值取向。此以为是对的;彼却可能认为大错特错。甲奉为完整,乙不屑一顾。跟每个人的修养,阅历,见识等等,都分不开。
人这一辈子,多难多累多苦,都可以绕过去。唯独良心,像巍巍的高山深谷,到死也绕不过去。因此,许多豪门巨富,开始做慈善之举。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可以减去许多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减轻良心的拷问。如此这般,得以颐养天年。
因此,一生问心无愧,是自欺欺人的冠冕堂皇之词,不可信。说是这一辈子,“良心上还过得去”,倒是其言也善,心大悦焉。

                   2017,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21-6-24 07: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宋金山 于 2021-6-24 07:29 编辑

超强的朋友

金火鸟刚刚酝酿和抓住了这样,”老朋友,好久不见”的大题目,醒目而又倍感亲切。皇城龙狼又写出了三种朋友的概念,分别用单引号和双引号加以区别,用意奇巧,含义别致。
我对金火鸟一文跟帖说到:朋友这样的题目和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管怎样认识的朋友,都是说得来,过得着的人。我曾动过心思,将朋友分为几个层次。有的只是勉强的朋友,有的可能是牵强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只能泛泛而论。好久不见,未必能牵思挂肚。只有超强的朋友,好久不见,才是魂思梦绕。勉强和牵强的朋友,比如一面之交,一事之情,一时之论,自然是越多越好。"朋友多了路好走”。但真正千金难买的朋友,是“超强”的朋友。超越时空的打磨,仍令你念念不忘的朋友,是刻骨铭心的真正的朋友。一辈子有这样的三五知己,足以支撑一生。
看了皇城龙狼一文,我又将朋友细分为,勉强的朋友,牵强的朋友,要强的朋友和超强的朋友。一辈子前两类的朋友大致站到十之六七,多多益善。要强的朋友能有十之二三,这其中再有能到一成的超强的朋友,呜呼,足矣。这样量化未必科学,谈不上准确,却是八九不离十的。 朋友,不妨试着笼统地盘点一下。这一辈子,如果连这个草根标准也达不到,那么,在你的人生字典里,朋友的概念就会模糊许多,褪色许多。
                                                                                                                                 2017,7,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21-6-24 07: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宋金山 于 2021-6-24 07:29 编辑

蒙太奇手法

最近一段时间,接连与邻居发小,中学同窗,兵团战友,夜大同学,单位同事,以及社会贤达,亲戚朋友等等,聚餐见面。频率高了些,密度大了些。乐不可支,乐此不彼。聚餐席间,多是唠叨些陈年旧事,陈谷子烂芝麻。不同时期的人,都有不同时期的印记和色彩。调侃起来,都津津有味,津津乐道。这些早已过时了的生活往事,就像断了线的一组组生活画面,忽地清晰起来,连接起来,活灵活现起来。突发奇想,我想到了电影,想到了蒙太奇。
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正拍、仰柏、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时问不同,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故事讲得顺扬、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
我们活了六十多年,这一生中有多少镜头?过滤下来眼下还能回忆起来的有多少?这个问题谁也回答不了,但又回避不了。人,都爱怀旧,就是留恋和欣赏属于自己的多部集的长短镜头不一的电影。每个人的电影都有“长镜头,短镜头,特写,大特写。都有正拍,仰拍,俯拍,侧拍。都有满格,空格,缩格,升格。都有逆光和滤光。”能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使自己一生的故事显得顺畅,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自己的回味和联想,是不容易的事;又是每一个人自觉不自觉地随时都在进行的事。
我们看电影或电视剧的过程中,经常啧有怨言,失真,不真实。尤其是知青题材的镜头,人物,场景,情节等等,失真或是不真实,会倒胃口,会哑然失笑,甚至会破口大骂。因为我们自己一直生活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容不得影视剧中的半点破绽。真实,才有感染力,才有说服力。影视剧允许虚构,我们不喜欢虚假和生搬乱套。
假设我们自己是个编剧,导演,演员,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演绎自己——肯定真实。性格,做派,谈吐,肢体语言,都不用格外的体验和矫情。演孩童时代,是个童星。演青少年时期,不亚于影视界的白面小声。演壮年情景,绘声绘色。演老年生活,更是手到擒来。    在过滤下来还能记得住的生活经历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镜头,剪辑一些有色彩的片段,编辑一些值得珍存的段落。尤其是一生中自己的经典台词和扮相都要保留下来。自己给自己形成一部多部集的影视长剧。 在自己的脑海里过电影,会常演常新,历久不衰。这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自作多情。而是晚年生活中精神生活的需要,是自我疗治心理疾患的需要。君不见,凡是有成就的艺术家大都长寿。我揣想,就是因为艺术家们长期沉浸在形象思维和形象塑造中。艺术家们总处在创作形象的思考和喜悦中,这样的脑细胞格外冲动,格外活跃,格外旺盛。大脑充盈,小脑勤快,肯定长寿。

在自编自导自演的影剧中,自己是主角,是男一号或是女一号。搭档或是对手戏很多,或波澜壮阔,或柳暗花明,或娓娓道来。剧情可能曲折起伏,也可能波澜不惊。风格千姿百态,没有雷同。定格在喜剧色彩上,也可能悲剧的氛围浓一些。但大多数应是悲喜剧的调子。
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年龄的不同时段,都会有一帆风顺,春风得意的节点。也都会有山穷水尽,愁眉不展的拐点。一辈子,大喜大悲的事情,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事情,半途夭折一筹莫展的事情,等等,都经历的太多了。在编辑自己的故事过程中,选择亮点,选择正面的积极的一面,是至关重要的。尽力摒弃暗点,抛弃负面的消极的一面。过五关斩六将,使人阳刚之气上升。败走麦城,令人沮丧,浊气弥漫。大起大落不可取,人生得意须尽欢。
那么,自己这个男一号或是女一号,是正面形象,还是反派角色?抑或是个文革初期批判过的中间人物?每个人对自己都心中有数。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究竟是好人,还是歹人,谁给谁也无法定论。只能自己给自己定调打分;或是等到盖棺定论。实际上,每个人在任何的社会背景下,都是配角,都是沧海之一粟,都是芸芸众生。  蒙太奇,很神奇。在枯燥繁杂的老年生活中,调动和借用蒙太奇手法,有益无害。诸君不妨一试身手,小试牛刀。



2017,9,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21-6-24 07: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宋金山 于 2021-6-24 07:31 编辑

忽略不计

最近,我在不同的几个场合,把“忽略不计”这个词挂在嘴上。大部分人不以为然,当做耳旁风,没有听进去。我却赞不绝口,津津乐道。各个群的跟帖,“心灵鸡汤”占了很大比重。其中劝诫如何不生气,如何宽容和解,如何调整心态,比比皆是。哲理性,文学性,说服性,头头是道,入情入理。看得多了,却消化不了,甚至转眼就丢得无影无踪。可是,如何把握每一天的心态,调整到最佳角度,最佳分寸,最佳火候,是谁也躲不开的课题。
我隆重推荐“忽略不计”这句口头禅,是绝佳的一把“心灵钥匙”。百试不爽,百发百中。

大到国家大事,历史纠葛,国际风波,每天都能从群里收视许多。正面的,积极鲜活的,解疑释惑的,让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但是,负面的,别有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