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6-24 07: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宋金山 于 2021-6-24 07:29 编辑
蒙太奇手法
最近一段时间,接连与邻居发小,中学同窗,兵团战友,夜大同学,单位同事,以及社会贤达,亲戚朋友等等,聚餐见面。频率高了些,密度大了些。乐不可支,乐此不彼。聚餐席间,多是唠叨些陈年旧事,陈谷子烂芝麻。不同时期的人,都有不同时期的印记和色彩。调侃起来,都津津有味,津津乐道。这些早已过时了的生活往事,就像断了线的一组组生活画面,忽地清晰起来,连接起来,活灵活现起来。突发奇想,我想到了电影,想到了蒙太奇。
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正拍、仰柏、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时问不同,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故事讲得顺扬、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
我们活了六十多年,这一生中有多少镜头?过滤下来眼下还能回忆起来的有多少?这个问题谁也回答不了,但又回避不了。人,都爱怀旧,就是留恋和欣赏属于自己的多部集的长短镜头不一的电影。每个人的电影都有“长镜头,短镜头,特写,大特写。都有正拍,仰拍,俯拍,侧拍。都有满格,空格,缩格,升格。都有逆光和滤光。”能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使自己一生的故事显得顺畅,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自己的回味和联想,是不容易的事;又是每一个人自觉不自觉地随时都在进行的事。
我们看电影或电视剧的过程中,经常啧有怨言,失真,不真实。尤其是知青题材的镜头,人物,场景,情节等等,失真或是不真实,会倒胃口,会哑然失笑,甚至会破口大骂。因为我们自己一直生活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容不得影视剧中的半点破绽。真实,才有感染力,才有说服力。影视剧允许虚构,我们不喜欢虚假和生搬乱套。
假设我们自己是个编剧,导演,演员,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演绎自己——肯定真实。性格,做派,谈吐,肢体语言,都不用格外的体验和矫情。演孩童时代,是个童星。演青少年时期,不亚于影视界的白面小声。演壮年情景,绘声绘色。演老年生活,更是手到擒来。 在过滤下来还能记得住的生活经历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镜头,剪辑一些有色彩的片段,编辑一些值得珍存的段落。尤其是一生中自己的经典台词和扮相都要保留下来。自己给自己形成一部多部集的影视长剧。 在自己的脑海里过电影,会常演常新,历久不衰。这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自作多情。而是晚年生活中精神生活的需要,是自我疗治心理疾患的需要。君不见,凡是有成就的艺术家大都长寿。我揣想,就是因为艺术家们长期沉浸在形象思维和形象塑造中。艺术家们总处在创作形象的思考和喜悦中,这样的脑细胞格外冲动,格外活跃,格外旺盛。大脑充盈,小脑勤快,肯定长寿。
在自编自导自演的影剧中,自己是主角,是男一号或是女一号。搭档或是对手戏很多,或波澜壮阔,或柳暗花明,或娓娓道来。剧情可能曲折起伏,也可能波澜不惊。风格千姿百态,没有雷同。定格在喜剧色彩上,也可能悲剧的氛围浓一些。但大多数应是悲喜剧的调子。
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年龄的不同时段,都会有一帆风顺,春风得意的节点。也都会有山穷水尽,愁眉不展的拐点。一辈子,大喜大悲的事情,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事情,半途夭折一筹莫展的事情,等等,都经历的太多了。在编辑自己的故事过程中,选择亮点,选择正面的积极的一面,是至关重要的。尽力摒弃暗点,抛弃负面的消极的一面。过五关斩六将,使人阳刚之气上升。败走麦城,令人沮丧,浊气弥漫。大起大落不可取,人生得意须尽欢。
那么,自己这个男一号或是女一号,是正面形象,还是反派角色?抑或是个文革初期批判过的中间人物?每个人对自己都心中有数。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究竟是好人,还是歹人,谁给谁也无法定论。只能自己给自己定调打分;或是等到盖棺定论。实际上,每个人在任何的社会背景下,都是配角,都是沧海之一粟,都是芸芸众生。 蒙太奇,很神奇。在枯燥繁杂的老年生活中,调动和借用蒙太奇手法,有益无害。诸君不妨一试身手,小试牛刀。
2017,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