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6-24 21: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宋金山 于 2021-6-24 21:52 编辑
一中的八大闲家
在一篇【看图说话】中,提出“文人雅集”和“文人雅聚”的命题,还有“雅士”、“雅兴”、“雅居”等字眼儿,令人感到温馨和惬意。都知道“文人相轻”,实则不然。真正的文人雅聚,是一种机缘,是一种机遇,可遇不可求。所谓文人,早已不是士大夫的狭义称谓。志趣相投,秉性相近的三五知己,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即是雅集和雅聚了。这样的聚会。每每回味,其状嬉戏,其趣无尽.
天津一中老高三的几位学兄,王全生、戴学咸、刘明原、吴林生、关晨平,王大立,李亦奇,都是当年一中德才兼备的高材生,堪称为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经常聚会有10几年了,加上我,几个人自诩为“一中八大闲家”。都是"七零后"的人,都有疾病染身。但个个思维敏锐,谈锋甚健。丝毫没有老之将至之态。每逢酒酣耳热,微汗频出,于是乎,话题再也收不住了。 王全生曾经是天津毛条厂的厂长,后来专攻书法.在老年大学带出许多学生,堪称书法家.,几次办过个人书法展.尤其热心一中校友会的初衷.戴学咸曾任工业大学校长,是很有名气的教育家.现在深谙各地的历史典故和变迁.刘明原精通国学和禅学,90年代创办天津第一家美术职业高中.现在仍然自驾游三万里路,研读古文学百卷书.吴林生两口子,已是正师级军队待遇,高官厚禄.潜心临摩叶浅予的袖珍风情画.对收藏颇有造诣.关晨平在兵团坚持到1992年,位居农场场长10几年,通晓大农场的门道。王大立是电力系统的高工,90年代早已是电脑专家.李亦奇别的不说,仅是拉京胡给名家伴奏一项,在天津梨园界,是老字辈的票友.
这些学兄,各怀专长和绝活.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见识.在酒桌上各抒己见,不让高低.甚至舌枪唇剑,面红耳赤.
还是在前年,有一次谈论起了世界的地缘政治.当今世界热点分为三极,即北美洲,欧洲和东亚。中国借用“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渊源,向世界提出了“一路一带”的构想。这是借助于中国“铁路输出”和“中国制造”的实力,有可能成为世界发展史上的佳话和美谈。
谈论最多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反腐热点。习近平作为新的一代国家领导人,有政治底气,有真知灼见,有人脉实力;又不惜力,勤勉奉事。正当其时,乃是国家之大幸。大家都期待着党中央在“惠民生”上,能有更大的举措。都津津乐道“敬老卡”的实惠,每次聚会坐着公交车,一路“你好”,走遍了天津的每一个角落。
谈论最深的是宗教。无论是中国的道教,佛教,儒教;还是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关于人如何面对死亡的学问。不信教是个人的一个把握;但应该对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宗教信仰,有所涉猎,有所了解。做一点宗教方面的功课,在人的老年阶段,会有裨益的。
那天,还高谈阔论了方方面面。从文学到秦腔,从习字弄墨到京二胡,从电脑到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从收藏邮票到红木家具,不一而足.泛泛之说,侃侃而谈。琴瑟之音,余音绕梁。但,他们从不涉及养生保健,心灵鸡汤.也不谈论网络传闻,道听途说.一中老三届有1800余人,已折去近200人.免不了谈及哪位校友过早逝去,惋惜一阵子,也就过去.达观,豁达,随缘由命,心无挂碍.
每次酒足饭饱之余,都会让服务员泡了三壶铁观音。 这两年,八大闲家,聚得更勤了.但各个不改脾气性情,不改老三届的亮丽本色. 八大闲家,仅仅是一中老三届,这个群体的一个缩影.达官显贵,社会贤达,专家学者,难以胜数.平民百姓,失势失意者,也不在少数.都有老一中的底色和底蕴,都会也能够宁静致远,胜者不骄,失意不悔的.
过去时,忽略不计.当下时,贪图安逸.
2018,3,25
|
|